无假日诊疗,医生接诊时间8:30——17:30


您的位置:首页 > 心理障碍 > 焦虑症 >

最全焦虑症成因与不同成因解决分析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作为一种神经症,焦虑症和抑郁症一样成因是复杂的,所以也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皆可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这里今天我给大家罗列一些常见焦虑症的成因以及应对思路,这样才可以“对症下药”。

  从目前来看,焦虑症的成因还没有完全被了解,当下的认知焦虑症更多由于三个方面引发:

  早年创伤经验

  诱发焦虑的应急事件

  遗传

  生理因素

  所以看待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整体来看。人的健康不只是生理,还包括心理健康,所以心身健康是统一的。

  大脑中,杏仁核与海马体是处理压力反应的两个重要部位。杏仁核主要负责处理恐惧与威胁的情绪,而海马体更多是和记忆有关。

  当人遇到强大恐惧与压力时,会刺激到杏仁核,而海马体会负责将这些记忆储存起来。

  

 

  来源美的好朋友

  杏仁核和海马体接收到刺激时,自律神经系统开始被激活,这个时候交感神经就会随着被激活,在全身产生心跳加速、血液上升、肌肉紧绷等现象。

  在远古时期这样的机制对我们有保护作用,比如我们见到比自己强大动物时恐惧让杏仁核为我们产生心跳加速和血液上升的状态,这有利于我们逃跑与抗争。这部分记忆从而让海马体记住之后我们自然下一次不需要大脑分析思考就可以产生自主反应。

  而到了现代,我们的危险明显没有过去那么多时,这样的机制多少有时候会有些“累赘”,过度的反应让自己很有可能陷入焦虑之中。

  当然上述只是其中之一的生理因素,引发生理因素还有诸如一些脑神经递质学说和遗传因素,这些之前文章都有介绍,我就不展开来说了。

  早年创伤经验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尤其是童年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

  大家是否还记得,台湾女作家林奕含用上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被誉为天才少女的她,就是因为年少时被补习老师性侵,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她在儿时阴影的困扰里,越陷越深,最后以自杀结束了生命。

  爱较真的父母可能会说,像林奕含这样的经历毕竟是少数,孩子哪有那么容易遭受创伤。殊不知,很多家庭中常出现的:偏爱,恶言恶语,家庭暴力,这些生活中常有的、被很多人误以为谈不上创伤的行为,却导致了很多严重的后果。

  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上海17岁男孩跳桥自杀,虽然我们无法得知男孩和母亲究竟在车内发生了什么,但毫无疑问,他们肯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谈话。

  那些你并不认为能给孩子带了心理创伤的行为,其实正伤害着孩子,成年后,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格缺陷。比如,童年遭受虐待、性侵、暴力、殴打等。

  

 

  90年代中期,CDC和Kaiser Permanente研究中心发现:暴露于某种“有害事物”中会极大增加死亡风险,七成美国民众的首要死因皆由此引起。

  暴露剂量较高时,会影响大脑发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甚至影响到基因的读取及转录方式。

  暴露在极高剂量下的人群,有3倍的风险患上心脏病和肺癌,预期寿命缩短20年。而目前医生们还未被培训以常规筛查和治疗的手段来应对这种风险。

  这种暴露危害并不针对某种化学物质,而是儿童期创伤,比如:受虐待或被忽视,又或者,抚养我们的父母,本身就深受精神疾病之苦,或是深陷于"物质依赖"疾病

  

 

  科学研究发现:早年遭受的不幸会影响大脑的伏隔核,也就是人脑中与快乐和奖赏相关的处理中心,它与"物质依赖"疾病相关。

  早年遭受的不幸还会抑制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而前额皮质对神经冲动控制与执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区域对于学习能力非常关键。

  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上,我们还观察到大脑的恐惧反应中枢“杏仁核”中,也存在可以测量的差异。

  这便可以从神经学角度诠释:为什么人们一旦遭受大量不幸,就更容易出现高风险行为。

  临床上,你会发现如果你剖析那些焦虑症患者的童年历史,大部分可以说出很多自己早年经受的痛苦体验甚至有些还是被虐待的。

  应激事件

  

 

  一个人如果目睹了伤害事件后(比如自己亲人的离世或者意外),有很高的概率会在日后产生焦虑问题。

  也许我们都能体会那种刚刚经历「创伤 (trauma) 」后的巨大痛苦。有时候这些创伤太可怕而受害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因此TA可能会持续感受到:

  重现创伤体验 (reliving the event),比如做噩梦,甚至感觉同样的事件再次不断发生。

  回避与整体情感反应麻木 (avoiding situations that remind you of the event and numbing),比如回避事件相关的场景和人物,甚至不愿意谈论它。

  负面情绪增多 (having more negative beliefs and feelings),比如感到自卑,难以相信别人,或者对曾经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兴趣。

  警觉性增高 (hyper-arousal),比如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入睡。

  如果症状持续了四周以上,最好能去医院检查。

  人们都希望早点走出创伤,但是研究发现,「时间并不能治愈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何解决以上成因的焦虑障碍

  

 

  1.苯二氮类药物

  起效快,抗焦虑作用强,对急性期焦虑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一般治疗时间不超过2-3周。

  2.5-HTIA受体部分激动剂

  作用机制是与5-HTIA受体结合,对突触后的部分激活作用减轻5-HT的神经传递,发挥抗焦虑作用;对突触前5-HT身受体的部分激活作用促进5-HT从突触前的释放,发挥抗抑郁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优点是镇静作用轻,较少引起运动障碍,无呼吸抑制,对认知功能影响小;但起效相对较慢,约2-4周,个別需要6-7周,持续治疗可增加疗效。禁与单胺氧化腺抑制剂联用。

  3.三环类药物(TCAs)

  TCAs为典型的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阿米替林、氯米帕明、多塞平及四环类马普替林。主要药理作用为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摄取,增加这两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

  故有抗焦虑及抗抑郁作用一般使用剂量为50-250mg/d,剂量缓慢递增,分次服用。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

  4.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能够抑制突触前5-HT能神经末梢对5-HT的再摄取,主要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氯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是临床上治疗焦虑症最广泛的一种药物。

  SSRIs能减轻焦虑或焦虑伴发的抑郁症状,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SSRIs的共性有:①广谱性:对各种抑郁状态均有效;②高效性:各药疗效相当,有效率均在60%70%;③起效缓:起效时间均为2-3周;④依从性:每日1次,依从性好,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

  ⑤安全性: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安全性高。禁用于对SSRIs过敏者;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慎用;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色氨酸联用。

  5.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代表药物为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缓释剂疗效显著,长期治疗药效稳定、耐受性好。严重肝、肾疾病,高血压,癫痫患者应慎用;用药过度易导致窄角型青光眼。SNRIs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其他5-HT激动药联用,避免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

  6.其他药物

  (1)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代表药物是米氮平。适用于各种抑郁发作,尤其是重度抑郁和明显焦虑症、激越及失眠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为镇静、倦睡、头晕、疲乏,食欲和体重增加。

  

 

  (2)5-羟色胺受体拮抗和再摄取抑制剂(SARI)有5-羟色胺(5-HT)受体拮抗和再摄取抑制作用,可治疗各种焦虑症。

  (3)其他药物:β受体阻断剂代表药物为普萘洛尔。主要用于解除焦虑症的各种躯体性症状,如心悸、震颤、心动过速等,单独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作用有限。

  说完了药物治疗后,关于创伤问题以及应激事件导致焦虑的解决方法主要还是心理治疗与咨询。

  因为很多时候创伤是过去导致的,自然时间是无法回到过去让自己重新修复的。

  不过心理治疗中我们有时候情感是容易拉回过去的,往往我们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容易在咨询师给予抱持性环境时移情到过去重要他人的情感中,这样咨询师带给你新的体验后就可以替代我们过去创伤的那部分记忆感受。

  主流的心理治疗手段主要有:

  

 

  1、精神分析法,该方法是弗洛伊德创立,主张让我们过去的创伤体验被看到,然后让潜意识浮现到意识层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自己和咨询师来修复。

  优点是剖析的会比其他心理疗法彻底,同时复发率也远小于其他方法。缺点是时间长,耗费资金也比较多。

  2、CBT认知行为疗法,该方法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其优点是解决要比精神分析法快速很多,但是往往有时候解决容易趋于表面现象,对深层创伤的解决可能不如精神分析。

  3、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又称满灌疗法、冲击疗法或快速脱敏疗法,它是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起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疗法。

  运用此疗法治疗,一开始就应让患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一般采用想像的方式,鼓励其想像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医生在旁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病人最感恐惧情境中的细节;或用录像、幻灯片放映最使患者恐惧的情景,以加深患者的焦虑恐惧程度。同时不允许患者采取闭眼、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为。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即使患者因焦虑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发白等反应,也不停止刺激。患者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并没有发生,这样焦虑反应就会相应消退。或者把患者直接带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经过实际体验,患者觉得也没导致什么了不起的后果,恐惧症状自然就慢慢消除了。

  该方法的优点是解决快速,而且容易自我掌握。其缺点容易让人产生二次伤害甚至出现一些应激反应,所以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在应用此方法会和来访者签订一些条约。

  

 

  4、森田疗法,森田疗法是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创立的一套理论体系,之前我有大量文章介绍这个方法的理论和应用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5、正念认知疗法,正念认知疗法属于正念冥想的一种,源于东方佛教思想,结合现代认知行为理论,融合形成的一种去宗教化、规范化、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项发表在The Lancet上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抑郁症复发方面,正念认知疗法和抗抑郁药的疗效相当。

  牛津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该研究的第一作者Willem Kuyken说道:“抑郁症是一种周期性疾病,若不坚持治疗,80%的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将会不定期复发。”

  正念的核心在于“念” 有意识的、不加评判的去觉察当下。

  1. 有意识地觉察

  有意识的对于正在做的事情进行深度的关注。

  2. 专注于当下

  面对当下这一刻,不要执着于过去或者未来。

  3.不评判

  不要去下定义,不要去评判事情的好坏,只需简单的觉察发生的事情,然后如实的接纳它。

坐诊医生
孙秀杰 主任

从事精神心理领域临床工作40余年。任中国医科大学实习医院科主任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

咨 询 预 约